说课发言稿

时间:2024-02-19 11:23:02
说课发言稿

说课发言稿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接触并使用发言稿的人越来越多,发言稿是作为在特定的情境中供口语表达使用的文稿。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发言稿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发言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发言稿1

尊敬的各县区领导、专家及同行:

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各位耐心把我的课听完。实在抱歉,我作为一堂研讨课展示教师,很可能让大家失望了。但我也可以诚挚地告诉大家,我尽力了。

接到要我上这堂课的通知后,我就没有好好睡过觉,有时连做梦也在构思教学流程。先是在网上查看了很多名师执教《春酒》的课堂实录,研究了很多大奖获得者的教学设计,我想,我一定不能重复别人的构思。即使别人的设计很好,也不得不舍弃。于是,我转而研究教材,重温新课程理念。理念一、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中需树立大语文观。语文课要充满“语文味”,关键在于教学立意明确得当。一堂课的教学立意,应依据文本特点、学生情况、编者意图以及教师本人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来定位。“教什么”定位清晰了,“怎么教”也就得当了。

理念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理念三、文学作品是超越实用价值的自由心灵境界,以文学作品为文本的语文教学活动是情感教育活动。所以我一直认为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情感场,任何缺少情感的语文教学只能是一潭死水。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对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油然而生热爱、向往、追求的欲望,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

在这三个基本理念的统领下,我开始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之旅。

首先,大胆地倒叙,“先入为主”。《春酒》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人神思飘飞。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通过对故乡和母亲的追念,作者最终把情感的风向标指向一个情感的核心,这就是“乡愁”。

一般教师都会按照文本顺序,先年俗,再喝春酒,再喝会酒,最后归结到乡愁。这样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我想创新,就大胆地运用倒叙法,先用余光中《乡愁》、马致远《秋思》导入,让学生一开始就在老师营造的乡愁氛围中走进《春酒》这个文本。进入文本,也是先研读结尾句,然后往文本开始部分展开。

其次,精彩赏析,交给学生。赏析和品读文中细节描写,是教学本文必须要实现的一个目标。为了达成目标,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找出细节描写,并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讨论和交流,体会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乡邻的浓浓感情。品读中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与不同体验,让他们去发现自己喜欢的词句,在自主与合作探究下通过分析文章中具体的词句来体会作者是怎么间接表达乡愁的。

再次,情感路线,贯穿始终。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乡愁”这种情感显得有些含蓄而深刻,我在教学时十分注意营造氛围、调动知识积累、激发人生体验。所以,导入部分音频播放《乡愁》能够创设情境,拓展部分朗读于右任的《望故乡》能够达到高潮。

最后,目标终点,指向写作。我记得这样的一句话:教学的含义,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所以,我在研读细节的同时,暗暗地把目标指向了写作培训。我想让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后能够明白:像作者写《春酒》一样,怎样寄情于物,怎样刻画细节。于是,当初的设计,我还有一个片段写作和佳作展示环节。

非常荣幸的是,我这个教学设计在星期一试教之后,得到了省教科院刘兵老师手把手指教、市教科院于合长老师悉心关怀、县教研室黄颖老师和本校各位同事的真诚帮助。在此,我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特别是刘兵老师的几个观点,让我对原教学设计做了较大修改。

刘兵老师的“系统论”给我很大启示。他说,初中语文老师,务必建构起自己的教材系统,要通读小学和初中全部语文教材,对各年级学生的语文知识系统要了如指掌。他说这话的意思是,对我用倒叙法的导入很担心,因为初中学生对“乡愁”’这种情感缺乏实际的人生体验,只能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感知。听了刘兵老师的话后,我在播放余光中《乡愁》后,再加马致远《秋思》。

刘兵老师的“目标观”同样给我很大帮助。他说,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不可太多,要立下一个目标,往深里挖掘,纵深式探究,抽丝剥茧式步步生成。如果目标过多,时间紧,教师可能手忙脚乱,学生也有可能云里雾里。他建议我删掉最后一个片段写作环节。我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所以照办了。今天呈现出来的课堂,我把写作任务变成作业留到课外去完成。

刘兵老师强调的“真语文观”值得我们大家深思并践行。“真语文观”最早由叶圣陶先生提出,主张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育人性” “文道统一”等。在当今新课程改革潮流迭起的情形下,像刘兵老师这些有思想有良知的教育者,发展并丰富了“真语文观”的内涵,即语文课要回归朴素和本真,要拒绝假大空,追求真善美,要有语文味等等。听了刘兵老师一席话,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做了反思,去除了一些形式化的东西。

总之,通过这次磨课,我的收获是很大的。再次感谢刘兵老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座的各位同仁,都是值得我学习的老师。说得不对的地方,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说课发言稿2

这次海淀区进行的说课练兵,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基本素养。尤其是课程改革到今天,在回味我们自身专业的时候,不能不思考,我们自身的武功废了没有。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检查教师基本素养就是检查教师是否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是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书育人任务必需内容。海淀区这次的,小学教师新课程教学基本功培训和展示活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我们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其意义是深远的。因此海淀区西苑学区在学校开展教师大练基本功的基础上,最后经过评选推出73位不同学科的教师参加海淀区的基本功大赛展示其意义已经超越大赛本身,在大练基本功的过程中,我们得到的是一种回味,一种反思,更是一种提升。

一、什么是说课

何谓说课?遍阅不同的人给出的不同定义,发现虽然表述的形式不同,但所含蕴的意思却没有太大差别,就我个人看,说课,可以简单表述为把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教材的分析、对学情的把握、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过程的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向同行或者专家学者表述的过程。是一种不同于备课和上课的,展现自己教学思想和教学能力的特殊的形式。

说课在展现形式上不同于上课,上课是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共同学习的 ……此处隐藏5601个字……常见现象和科学技术。虽然,该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较广泛的应用。但是,它比较抽象,所以,对于初中生学习起来就更加困难了。结合教材特点和我班的实际情况(我班学生人数过多——76人,坐在后面的人往往看不清楚老师做的演示实验。)我决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教学技术来上好这节课。并且,我还在上课之前把机翼模型的演示实验做成视频资料,在课堂把视频与实验相结合在一起显示给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气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2、通过观看介绍飞机的机翼视频,认识飞机的升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和亲近感

2、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从教材的安排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上看,本节课的重点是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因该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较广泛的应用,而该知识本身较为抽象,所以教材中有关它的应用——机翼(鸟翼)升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理念:

(一)引入新课

开始为了让学生尽快把课间玩耍的心收回课堂集中精神听课,我抓住中学生对军队的崇拜心理,在开始讲课前播放了60年国庆阅兵中的航空兵部分视频资料。并以此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空?

引入新课

我从刚才的问题(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空?)入手,提出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节课。这样我又轻松地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为了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前我给每个学生发一枚铝质硬币,让他们做课本里的“想想做做”中的硬币“跳高”比赛。然后设疑:气体压强与流速存在什么关系?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对“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个知识点,因为它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我把它作为本节的一个整合点来处理。我通过动画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把瞬间发生的实验现象变为可控的动画;把看不见的空气流动,用动画把它显示出来——

使得抽象的问题变为了可见的现象。使得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流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对于机翼升力产生的原理这个知识点,用传统的讲课方法学生很难接受,也不容易理解。所以,我把它作为本节课的另一个整合点。通过整合《机翼的升力》动画和上课前制作的视频以及现场演示实验,来给学生讲解,使得困难迎刃而解。

总结:

我采取让学生回忆,老师板书的方式总结了本节课内容。

练习: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除了完成课本练习题以外,我还给他们准备了几往年的中考题目。并进行抽查反馈,然后结束本节课。

我的说课完了。

谢谢大家。

说课发言稿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是初一语文组xxx。今天,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感受,既感到荣光又深觉忐忑。荣光是因为我的能力与努力得到大家的认可,由衷高兴;忐忑则是我深知,在座的老师都是经验丰富,成绩斐然的前辈。在教学设计、课堂掌控及师生互动等方面,你们比我更有发言权。所以今天我就只反思整个比赛过程中收获最深的几点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和我一样教学经验尚不丰富的年轻老师一些触动,一些思考。

一、学会放弃,适合自己才是最好。(选材)

我的比赛课是《木兰诗》,但在一开始我选定的是《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描述的是西北汉子在黄土高原捶打腰鼓的壮观场面,《木兰诗》讲述的是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大家看看这两幅图片(课件呈现图片),一个奔放如火,一个灵动似水,风格大不相同。我的形象肯定更符合《木兰诗》。但是当时我一心想着要挑战自我,突破自我,毅然决然选择《安塞腰鼓》。而且我被自己感动了:如此娇小的韩累累却选择气势恢宏的大文章,多么有勇气!我边构思便幻想着全班孩子激情澎湃地诵读这热情豪迈的文章,气势震撼全场!可是等到着手教案,自己私下演练才发现,功力尚浅的我既不能演绎出西北汉子的奔放,又不能引导学生体会腰鼓的狂热。先天不足,外加后天缺陷,我讲《安塞腰鼓》注定是场失败!等我清醒时,才发现已耗去一周的时间。这宝贵的一周时间警醒着我:突破自我的前提是学会量体裁衣。我们需要仰望星空,但更要脚踏实地。目标切不可大而空,适合自己,方是王道!

二、学会变通,将“惊吓”变为“惊喜”(课堂)

选定《木兰诗》后马不停蹄查阅资料,构思设计。从第一次试讲到最终比赛,每次上课前我都认为教案课件设计得很好了,但在实际课堂中总是状况百出。课后我静静反思:怎么引导他们转变思路?如何处理这个“惊吓”?几经思考,我找到方法。下一次试讲时我抓住他们给出的“女汉子”,紧接着抛出小组讨论问题:“木兰到底是不是个女汉子?”经过激烈的小组争论,他们发现木兰不仅是英勇善战的女汉子,更是温柔聪慧的萌妹子。我趁机总结到:“集女汉子与萌妹子于一身的花木兰,才是我们心中真正的女神,才是千古传诵的巾帼英雄!”这样原本棘手的“惊吓”竟变为出乎意料的“惊喜”。 “女汉子”事件让我更加意识到精彩的课堂绝不能仅靠事先预设,更不能一味否定学生看似错误的答案,而要及时抓住引导契机,灵活应变将“惊吓”变为“惊喜”。

三、学会选择,勿让群言变为阻碍(构思)

俗话说“每一位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同样每一个快速成长的青年教师身后,都有一个齐心协力的优秀团队。尤其是那些身经百战的前辈们,个个目光如炬,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不足并给出宝贵的修改建议。而每位前辈的风格思路不尽相同,他们给出的建议自然方向不一。但我又真心觉得每位老师的建议都很合理,于是自己变成墙头草随风倒,东处采用a建议,西处采用b建议,结果最后一次试讲整个课沦为四不像。效果不理想,整个人灰心丧气。在此要真心感谢我们的语文组长何蕴懿老师(我们亲切地称她为“何姐姐”)何姐姐看到我灰头灰脑的样子,四两拨千斤地提点到:“坚持自我特色,不受他人过多建议干扰。”正是这句话让我找回自信,重理忙乱思绪,最终呈现良好比赛效果。

古人提倡从谏如流,确实前辈们能坦诚地指出你的不足实属宝贵,更可贵的是他们设身处地为你考虑,为你提出闪烁智慧光芒的更好办法,我满心感激。可是,悟性不足的我未能化为己用,将他们这么多

宝贵的建议不能融会贯通。本应是提升却成为阻碍,使自己沦为失去立场的学舌鹦鹉,实在是有愧于他们的指导与帮助。

回顾整场比赛,多少篇资料的搜集,多少遍反复的修改,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纠结与抓狂,这些都印证了我一步步走向成熟,更印证了我背后团队默默的付出。我之所能勇往直前,那是因为有同事和领导的不懈支持;我之所以站得比人高,那是因为我站在整个团队的肩上!所以这份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初一语文组,更属于德胜语文系!谢谢大家!

《说课发言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